25-18、25-20、25-16,三局横扫,看台上的老球迷举着“中国女排”灯牌喊哑了嗓子。这场胜利让她们以小组第一晋级,也让人误以为“涅槃”要来了——直到碰上法国。
法国队的接应卡扎特发球像
炸弹,第一局就把中国女排的一传冲得七零八落。吴梦洁34扣11中,庄宇珊20扣仅3中,连经验丰富的李盈莹都18扣8中。第二局中国队曾20-16领先,可法国队突然变阵,两点换三点后,她们的快攻像潮水般涌来。
中国队叫了暂停,赵勇喊得嗓子发哑:“稳住,一传接起来!”可年轻球员的手还是抖,关键分连续失误,25-27再丢一局。第四局末,法国队的博达克发球直接得分,比分25-20,比赛结束。场边的记分牌定格时,法国队员拥抱在一起欢呼,中国姑娘们则瘫坐在地上,有人捂着脸,有人盯着地板上的线,久久没动。
数据不会说谎:这场比赛,中国队扣球56-63落后,发球4-5稍逊,边攻手集体低迷;但王媛媛15分(15扣13中2拦)撑起了半边天,高意11分(17扣9中2拦)稳住了防线。
这些数字背后,是成长的代价——15名首发里有8个世锦赛新人,她们第一次打淘汰赛,第一次面对世界顶级接应的发球,第一次在关键分上承担胜负。就像赵勇赛后说的:“她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五年前的自己。”
这届世锦赛确实“不好打”。国际排联把赛制从4年一届改成2年,32支球队扩军,小组赛成了“练兵场”——除了斯洛文尼亚爆冷出线,其余15支都是小组前二,比赛悬念少了,练兵味浓了。
对中国女排来说,这样的赛制反而成了“保护壳”:即便输给法国,她们仍是小组第一;即便止步十六强,也不影响奥运资格的争夺。但球迷们更在意的是:这些年轻球员,到底有没有“脱胎换骨”?
答案藏在细节里。对阵多米尼加时,她们能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三局吗?不,那场她们从头压制到尾。对阵法国时,她们能在首局失利后迅速调整吗?第二局差点翻盘,但第三局又慌了神。
这些“不完美”恰恰说明,她们正在经历从“联赛球员”到“世界级球员”的蜕变——会紧张,会失误,会在关键时刻怀疑自己,但也会在赛后围坐一起,逐帧复盘每一个球。
接下来的路,更清晰了。2026年亚锦赛,成了“直通奥运”的关键战——国际排联取消奥运资格赛,各大洲冠军直接入围。日本女排的技术细腻、泰国女排的快攻节奏,都是难啃的骨头。
但中国女排有底气:王媛媛的拦网、高意的快攻、李盈莹的经验,再加上吴梦洁、庄宇珊这些“潜力股”的成长,她们缺的不是实力,是“大场面”的淬炼。2027年世锦赛,距离奥运会只剩一年,各队都会派出最强阵容,那才是真正的“大考”。
到那时,希望我们能看到:吴梦洁的发球不再“双刃剑”,庄宇珊的一传稳如磐石,年轻球员在关键分上能笑着说“我来”。
散场时,有个老球迷追着球员大巴喊:“姑娘们,明年亚锦赛,我们还来!”后排的王媛媛回头挥了挥手,眼角还挂着泪。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魅力——输球会疼,但疼过之后,她们会更用力地奔跑;失利会痛,但痛过之后,她们会更坚定地站起。
毕竟,她们身上扛着的,不只是金牌,是一代又一代球迷的热爱,是一个国家对“永不放弃”的信仰。而这,或许就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会轻易给你答案,但只要你足够热爱,答案终会自己浮现。
中国女排世锦赛无缘八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