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 赛牦牛成为惯例
赛牦牛这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原在11月25日进行,现改在望果节(秋收前)和响浪节(农历六月中旬)。如今正值农历六月中旬,赛牦牛的好时间。
来源:网络
青藏高原聚集着全球94%以上的牦牛,是牦牛的家园。牦牛同时也是高原牧民们的“交通工具”,人们大都骑牦牛去放牧、串门、采购、运输。因此,牧人们把牦牛骑技看得十分认真,尤为重视。所以现在青藏高原流行的赛牦牛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是望果节和响浪节举行的大型赛牦牛节,由一个地区或部落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的参赛者,是大型牦牛赛事。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第二种是藏族重大传统节日,牧民们都会举行各种传统体育活动,赛牦牛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一头头赛牛,往往给节庆活动添加许多欢乐。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而另一种就更符合牧民们彪悍飒爽的气质,更加随意些了。
三两个牧人聚在一起,以牧场为赛场,以乘牛为赛牛,即兴而赛,一赛就是大半天。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牛背上的艺术
来源:网络
智慧的藏族人在牛背上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运动形式。每到赛牦牛这一天,牧民们总会带着青稞酒,酥油茶和牛羊肉,穿上节日的盛装,把牦牛打扮起来,兴高采烈地参加一年一度的赛牦牛大赛。
来源:网络
那些牵着打扮得非常漂亮的牦牛的骑手们,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比赛场上。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藏族服装,一出场就气派非凡。
来源:网络
比赛分为预赛、决赛。分组预赛,并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决赛。
决赛是大型比赛中的高潮,选手个个跃跃欲试,仲裁令发,霎时,众骑手蜂拥而出,驱牛疾驰。头头牦牛争先,个个骑手逞能,呼声阵阵,高潮迭起,有的牦牛在观众的呼声中受惊失控,狂奔乱颠,但在骑手高超的驾驭下,终究还是乖乖就范。
来源:网络
决赛中获胜的选手,被热情的观众举起上抛,牦牛也披红戴花,倍受青睐。优胜者奖以牛或马,以及茶、布匹等。参赛的选手都可获得纪念品,没有一个空手而归。
来源:网络
赛牦牛 “牛”性难改
来源:网络
牦牛毕竟是牦牛,“犟性”难改,有的由于缺乏训练,有的虽经过苦心调教,到赛场后因一时不顺,“牛性”发作,常常洋相百出,闹出许多笑话来。
来源:网络
在集体比赛中,当它们云集在起跑线上时,有的左挤右撞,有的摇头摆尾,乱哄哄的一片, 当裁判员发出起跑令,有的赛牛奋力前驰,而有的尽管赛手两腿紧拍牛肚,口中吆喝声不断,手中的环绳也抖动不停,但它硬是在原地打转,或疲疲沓沓地不肯奔跑,有的甚至掉头向后跑。有的跑到中途,却转身向一旁冲去,任赛手把缰绳拉断,它也不肯回头,直吓得观众丧魂落魄,连滚带爬,四散逃命。
来源:网络
更有趣的是,有的赛牛一直奔驰在前,但即将到达终点时,却停足不前了,使主人眼看到手的荣誉,就在这最后的几秒钟内白白丢掉。在大大小小的赛牛场合中,类似这样的笑话层出不穷。
来源:网络
牧人们常说:“赛马看技巧,赛牛看笑话。”实际上,不少地方的牦牛赛,也正是为了取乐。一场牦牛赛,大多从笑声中开始,在笑声中结束。生活在高原上的牧人,每年聚会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能以此博得一场大笑,也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
牦牛和牦牛奶
来源:网络
牦牛在藏族同胞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牦牛全身上下都是宝,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牦牛能提供所有的衣食住行。挤出来的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渣还可以喝奶茶,身上的牛毛用来编制黑帐篷,藏族人世世代代依靠牛来生活,因此牛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来源:网络分。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牦牛奶及牦牛奶粉属特殊牛种奶制品,又因其产奶期短、产量低、营养价值高而被誉为“奶中黄金”。据科学研究,牦牛的独特生长环境赋予了牦牛奶区别于平原地区的牛奶更为特殊的营养价值。
野笙牦牛奶粉营养价值丰富,奶中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乳糖和矿物质含量较其他牛种更高,其中,野笙牦牛奶粉中含有的18种氨基酸里只有2种可人工合成,所以又被称为“天然浓缩奶”。
野笙牦牛奶粉系列产品,奶源均来自海拔3600米以上纯净雪域高原,无污染高原牧场,奶源纯正,奶质卓越。
野笙牦牛奶粉富含优质A2蛋白、天然乳钙、免疫球蛋白、共轭亚油酸、寡糖、磷脂、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高,是各类人群补充营养的优质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