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约有一百二十多万潮籍人士,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各区的旅港潮人每年均举办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历时一个月,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盂兰胜会,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多称为鬼节或七月半。据文献记载,最早启建盂兰盆会的是笃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其后盂兰盆会在民间盛行,并渐渐由供僧转变为施鬼,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

醮会大体有三个组成部分:请神、神功戏及派米。盂兰胜会的会场会搭起数座竹棚,以长竹挂起灯笼的幡,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宴席。颂经是要帮助鬼魂超渡,第一座是主坛,佛教称为“正坛”,而道教则称为“三清坛”,是僧尼诵经之所,在坛中三日三夜不停颂经,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棚内有各种奉神的灯饰和礼品;两侧一般设有办事处及会客处;第三座为“大士台”,设有一座纸扎观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王”,用以镇摄鬼魂;其傍设有一棚放置其坐骑“马神”。盂兰胜会有打斋附荐先人的习惯,故亦设置“附荐棚”,打斋仪式是盂兰胜会中重要的一环。更有人在胜会中竞投福物,以求赐福。还有一个用蓝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来接引孤魂脱离地狱之苦。最后是最大座的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令先人在接受功德之余又得到娱乐,亦可以让街坊同乐,通常包括粤剧、潮州戏或鹤佬戏。

潮人盂兰胜会既蕴含民俗文化、宗教习俗的元素,亦承载了华侨、移民及香港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潮人盂兰胜会仍然在各区潮人社群之中世代传承,而且更成为全港一个重要而普及的民间节日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广潮人盂兰文化,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从2015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盂兰文化节”,新增抢孤竞赛和盆供堆叠比赛等活动为盂兰胜会注入新意,吸引年轻一代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Tags: 盂兰胜会 非遗